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专业设置  党群工作  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  科研与服务  校友风采 
 
环境设计系
 简介(专业) 
 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业设置>>环境设计系
2025级研究生聚焦滨海人居设计调研成果获跨学科专家认可
叶姗虹

为破解滨海城市人居环境设计难题,近日,江苏海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5级研究生课程成果汇报——《当代滨海人居环境设计》于艺术楼305环境设计教研室举行。本次汇报呈现了环境设计研究方向研究生围绕连云港东盐河水韵河滨公园景观设计场地调研展开。艺术设计学院副书记王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张毅主任、姜柏宇博士莅临现场指导,环境设计系叶姗虹、张景两位导师带领研究生团队完成成果展示。

聚焦滨海痛点,设计回应地域需求

汇报以连云港滨海地域特征为研究基底,针对沿海风害、土壤盐碱化、景观同质化等实际问题,从生态韧性构建、生活场景营造、地域文化转译三个维度展开研究。

在生态层面,研究生团队借鉴海绵城市理念,结合连云港潮汐规律,提出“蓝绿交织”的滨海生态修复策略通过生态驳岸改造、耐盐碱植物群落如碱蓬、柽柳的科学配置,实现海岸带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的双向提升。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姜柏宇博士点评道:“这种跨学科的设计思路,既尊重了海洋工程的技术规范,又赋予了景观设计的人文温度,为滨海地区生态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在生活场景维度,研究生团队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打造了“全龄友好”的滨海公共空间。如“水韵广场苔草阶”设计,通过阶梯式亲水平台兼顾防洪与市民亲水活动;“畅享童趣竞技球场”则以海洋元素为灵感,为儿童打造兼具安全性与趣味性的运动空间。艺术设计学院副书记王欢指出:“这些设计分析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让滨海空间从‘可看’变成了‘可参与’,体现了设计服务民生的价值。”

地域文化转译方面,团队深入挖掘连云港海洋文化基因,将渔民文化、海盐文化融入景观小品设计的分析。例如“小叶荷塘烟雨廊”,以连云港传统渔村建筑为原型,打造出兼具遮雨功能与文化展示的景观节点,实现了“在地文化”的当代表达。

跨学科协作,构建滨海设计新范式

本次汇报的突出亮点是多学科专家的深度联动: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张毅主任从海岸工程角度,对设计中的防洪标准、结构安全等提出专业建议;艺术设计学院导师团队则从空间美学、人文关怀层面进行优化,这种“工程+艺术”的跨学科协作模式,为滨海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更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叶姗虹导师在总结中强调:“当代滨海人居环境设计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扎根地域、联动学科。研究生在调研中既掌握了生态技术应用,又深化了人文设计思考,这种复合型能力正是行业发展所需。”

成果获赞,未来可期

本次汇报的成果得到了到场专家的一致认可。张毅主任评价:“调研方法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指导性,为后续滨海城市更新设计奠定了扎实基础。”据悉,本次课程成果将推动“课堂研究”向“在地实践”转化。江苏海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也将继续发挥海洋特色学科优势,深耕滨海人居环境设计领域,为“海洋强市”建设贡献设计智慧。

联系电话:0518-85895523/5525(本科生招生),85895526(研究生招生)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

 
 
友情链接
江苏海洋大学 教务处 学生处 图书馆 视觉中国
中国大学生广告节学院奖 设计中国 BillWang 工业设计 筑龙网

 版权所有:江苏海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