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专业设置  党群工作  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  科研与服务  校友风采 
 
视觉传达与媒体艺术系
 产品设计系 
 环境设计系 
 视觉传达与媒体艺术系 
 艺术基础教研室 
 实验中心 
 
视觉传达与媒体艺术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业设置>>视觉传达与媒体艺术系>>正文
探索人机意识边界:2025届毕业生吴若一同学交互影像装置艺术作品《造梦者》在艺术楼一楼展厅展出
2025-05-20 19:01  

近日,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25届毕业生吴若一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造梦者》人工智能交互影像装置艺术展”在艺术楼一楼展厅展出。该作品聚焦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边界的探索,创新性地融合了计算机视觉、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时交互影像合成技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沉浸式的人机交互体验,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参观体验。

▲作品海报及介绍

《造梦者》作为一个具有电子视觉的梦境生成器,是一个动态影像装置艺术作品。在展览现场,作品中的摄像头会自动识别和捕捉观众的自拍像,当其捕获到观众的影像后,主程序会自动将观众的年龄、外貌、衣着等特征进行分析,并依此使用“图生文” “文生文”“图生视频”三种类型的AI大模型同时运行,生成一段与"未来"有关的"记忆"片段。这段AI产生的梦境会通过诗句和视频的形式,在两块屏幕上分别展示在观众面前,创造出一段人机共同的记忆体验。

▲作品部分视频

视觉与媒体系副主任闵元元老师评价该作品虽出自艺术生之手,却在技术上实现维度形成突破性架构,构建出沉浸式交互体验范式。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迭代,《造梦者》创新性采用直连式人机交互系统设计,引导观者直观感受"人工智能意识存在性"这一经典命题,触发认知共振与思辨。本作品既彰显科技美学的表达维度,更引发对人类意识与机器"意识"本质界限的深度思考。

吴若一同学表示:“人工智能可以是表达科技伦理的天然载体。当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体现出的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一个传递观念的新承载媒介,我们可以直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表达人们对人工智能这个话题的思考,而不是替代原有的创作手段来表达原本就能表达的东西。”



▲展览现场

在创作过程中,吴若一同学精心设计了装置展现形式、交互界面、交互逻辑、程序逻辑以及50余个梦境提示词。在技术实施上,《造梦者》基于的ComfyUI工作流能够同时运行多个种类的语言和视频模型(llava-phi3、gemma3、qwen2.5、LTX0.9.6),首先通过图像生成出观众形象的提示词和梦境诗句,然后根据这些提示词融合提前制作好的梦境提示词和LTX图生视频模型生成梦境画面,接着通过Touch Designer程序化设计,实现实时的动态交互效果,最后使用Python语言编程调用摄像头、连接两个软件,最终实现完整的交互流程。在展览现场,该作品占地2.6m*5m,主要设备包括一台大屏电视,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及一颗摄像头。摄像头前两米的上方通过桁架固定了一个投影灯,通过投影一个圆环形的文字,引导观众参与互动。

▲布展过程

当观众面向摄像头站在交互区域约10秒后,摄像头会自动捕获观众照片,并开始用诗句的形式描绘观众处于此次梦境中的画面。约40秒后,梦境视频被生成,此时大屏电视将在其屏幕的正中央显示这个梦境画面。

▲交互流程

展览期间,多位老师和同学在体验后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有同学表示:“当看到我的形象出现在AI的梦境里时,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真是一次奇妙的体验。”

▲前来体验的老师和同学们

该作品展览体现出我院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对艺术创作强烈的热情,是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的新尝试,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科技伦理与艺术创新的机会。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江苏海洋大学 教务处 学生处 图书馆 视觉中国
中国大学生广告节学院奖 设计中国 BillWang 工业设计 筑龙网

 版权所有:江苏海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